西線無戰事:生死無常

書名:西線無戰事(Im Westen nicht Neues)

版本:西線無戰事(80週年紀念版)

寫作方式

雷馬克採用半自傳的方式寫這篇小說,裡面穿插著他的人生經歷,對於場景描寫十分生動,擅長敘述五感來展現當下的景況,不時會被他帶入到戰場裡,感受前線的窒息與絕望。他也很詳細的描寫了每個同袍的特色與和他們共處的時光,因此看見他們在戰場上慘死的樣子,心情不會非常愉悅,可見雷馬克本人失去朋友時一定是更心痛。

除了一般小說的敘事之外,他也常夾敘夾議的以故事主人翁的思想來帶出自己對戰爭、生命、時間的看法,每當看到他對戰爭的評論時,就可以了解一個士兵在面對戰爭之後所產生的想法,也可以沉澱我對剛剛戰爭場面的感受。

作者對戰爭的體悟

戰爭開頭

開戰初期,老師不斷鼓舞大家要去成為愛國青年,要從軍殺敵。對戰場前線一無所知的青年,反正也不知道做什麼,就一起報名從軍。以前待人和善的郵差在軍營裡成了無理取鬧的班長,因為在軍營裡權力是絕對的,根本不需要像在外面世界一樣──權力使人腐敗──軍營的世界跟想像的完全不同,在前線更是。對於參軍的理想化毀了這群19歲青年。

戰爭途中

過程中最虐心的部分就是同袍們戰前與戰後的變化和羈絆,一個一個的回憶、往事在他們戰死的那刻瞬間,從快樂的過往變得沉痛,以前有多快樂,之後回想起就有多痛苦。像是卡特是一位很有求生能力的士兵,到哪裡都能變出食物,有次在廢墟中還能找出稻草讓大夥睡個舒服。然而他也是最後死去的同袍,與他擁有的回憶最多也最有趣,最後一次在前線不慎被子彈射到小腿,躲進戰壕後保羅用跑的背他去找醫護兵,到了救護站,醫護兵直接說不用救了,保羅根本沒注意到卡特的後腦勺已經被彈片射穿,早就已經死去了。


戰爭結束

保羅在休假的時候曾經躺在自己房間的床上,看著書架上的書,一切雖然熟悉卻都不一樣。他清楚記得當初是怎麼把書分類擺到架上,也嘗試翻開來閱讀,看著曾經畫過的線,但書上一個一個的單字都失去了意義,一切都回不去了,在戰場上的記憶會像僵屍一樣甦醒,衝擊心頭。那時才是要真正面對死亡的時候。

前一代雖然與自己活在同一個時空,但他們有家庭、事業、興趣可以幫助他們面對生活;下一代會因為無法想像而與自己產生隔閡、代溝,他們沒辦法理解戰爭是什麼。而經歷戰爭過的保羅,在最青春,最該愛世界的年紀,必須握著槍與世界對抗,為什麼19歲的少年要用這種方式成長?或許這就是為什麼陣亡的保羅反而很滿足,因為作者寧願自己在前線就與情同手足的同袍一同死去。

讀後感

身為台灣人,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中國。我深愛民主與自由,也曾經願意為此而戰,然而這幾年的動盪、閱讀與改信耶穌,我決定放下一切仇恨,因為沒有人能在戰爭中獲得好處。

喬治歐威爾(George Orwell)曾經說過:「所有的戰爭宣傳,所有的叫囂、謊言和仇恨,都來自那些不上戰場的人。」仔細想想在戰爭前線的人是誰?是年輕人,那些本來有大好未來的人。而說要發動戰爭的是誰?是坐在最安全的地方發號施令的長官。他們的一道命令,一份協議,讓世界上最殘忍、噁心、痛苦的事情變成最崇高的目標。

每個國家的人都是為了保衛祖國而奮戰,那究竟誰對誰錯?為什麼要讓一群類似的人類,訓練成會拿武器的野獸彼此廝殺?雖然大部分人都受過高等教育,也提倡和平,但與自己的利益有衝突時,卻又窮兵黷武,只為了捍衛自己那可悲的「榮譽感」,而這些好處都與那些上戰場的士兵無關。

我不願成為壯烈犧牲、保家衛國的榮譽士兵,而去親手殺死另一個同樣有血有肉有家庭的人類,看著情同骨肉的同袍在我眼前死去,開腸破肚,哀鴻遍野,然而這事永遠不會止息,因為人類就是至死方休地自私。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臺藝百大電影YouTube片源分享

微波人影像有限公司